“1千克”多重?這一標準質量單位近130年來由一個小巧的鉑銥合金圓柱體定義。這一“千克原器”保存在法國首都巴黎西郊一間地下儲藏室內,擋不住歲月和污染導致的細微變化,難以適應現代精密測量要求。
數百名科學家定于16日匯聚巴黎西郊凡爾賽宮,參加第26屆計量大會,正式以一個物理常數定義“千克”,讓那塊外號“大K”的圓柱體退役。
“大K”不再擔任
“千克是后一個仍以實物作為基準的計量單位,”法國國家計量與測試研究所所長托馬斯·格勒農說,“問題是它歷經滄桑,質量會變化。鑒于我們今天的(計量)度需求,這不夠好。”
“大K”隨“米制”而誕生??茖W家18世紀末決定創建通用的計量單位體系,首先確定采用法國科學院在法國大革命后制定的長度單位“米”,即經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四千萬分之一為“1米”;隨后依據米的定義,規定1立方分米純水在4攝氏度時的質量為“1千克”。
1889年屆計量大會決定,把一個直徑和高度同為39毫米的鉑銥合金圓柱體質量作為單位“千克”基準。各國用“大K”復制品校正質量標準,而作為原器“真身”的“大K”保存在巴黎西郊“布勒特伊宮”地下儲藏室,以三層鐘形玻璃罩真空密封。打開儲藏室的三把鑰匙由三名不同國籍高層人士分別保管,取出原器時需要三人同時開鎖。
為防范污染,“大K”每過40年取出一次,接受清洗和檢查,迄今“面世”4次。盡管小心翼翼,每一次檢查都發現“大K”質量細微變化,如因為受空氣污染而“增重”,或因氧化而“減重”,更新定義的建議因而提上日程。
與時俱進
計量局局長馬丁·米爾頓說,科學家當時制定米制的過程相當合理,“即便我們今天做,不會有太多不同”。然而,從法國大革命到現在,科學的面貌大為不同。
計量大會近幾十年先后修改多個基本計量單位的定義。比如,長度單位“米”改用真空中的光在一秒內行進距離、即以光秒作定義,1光秒接近30萬千米;時間單位“秒”自20世紀60年代起正式采用銫133原子的電磁波周期相關數值。以基本物理常數定義計量單位,可大大提高穩定性和度。
這一屆計量大會準備讓“大K”不在擔任,以量子力學中用于計算光子能量的普朗克常數數值為基準,重新定義“千克”,原理是將移動質量1千克物體所需機械力換算成可用普朗克常數表達的電磁力。
支持更新定義者說,用普朗克常數定義“千克”比實物基準穩定至少100萬倍。
米爾頓向法新社記者解釋:“稱1千克土豆不需要多高的度,但對精密科學和工業的多類應用,1千克不再是合適的計量單位。”比如,隨著醫藥和化學工業發展,越來越多藥品成分的測量需要精細到微克。
這屆大會同時準備采用物理常數重新定義電流單位“安培”、溫度單位“開爾文”和物質的量的單位“摩爾”。
米爾頓說,“大K”盡管不再是“的千克”基準,仍將以現有保存方式存在??茖W界將在今后數十年觀察它隨著周圍環境改變而發生的重量變化,讓它繼續為科學做貢獻。